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每月一書:石油世紀

「一八五九年八月,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狹隘山谷,曾經發出一陣歡呼:北方佬德瑞克上效挖到石油了!自從那以後引起的一股石油熱潮,百年來從未中斷過。」---- 丹尼爾‧尤金 <<石油世紀>>

丹尼爾‧尤金 Daniel Yergin
譯者:薛絢
時報
1991.10.02
ISBN:9571303305

此書購入的日期為2008.12.15離出版日期以有17個年頭了,想想1991年的我應該是在國二吧。
這本書在多年
前時就很有興趣了,因為那時候看了商業周刊出版的「洛克菲勒」ISBN 9576675499 大部頭的自傳(因為整本書整整800多頁了,很清楚交代洛克菲勒的一生,相當精彩很值得一看,尤其晚上睡不著的時候....),書中有介紹這一本書,說此書是介紹石油發展史的巨作(我這一個人向來有一個毛病,只要是把書說的很好的我都想看,因為我想知道這是不是又是書商行銷的手法....就是言過其實),但找這一本書相當困難,博客來網路書店顯示絕版、時報出版、重慶南路書店、信義誠品都沒有庫存,最後是在PChome露天拍賣買到這一本二手書(本人不在乎二手書,只要書況好都可以接受)。

本書總共有36個章節,從石油初登場寫道1990年內容可說是相當的豐富。早期石油主要是提煉「蠟油」(kerosense),用於夜間照明使黑夜縮短,可以延長工作時間,因此被譽為「新光明」(New light)。約翰‧洛克斐勒在19世紀結束時成為全美國最富有的人,主要就是出售蠟油。那時汽油幾乎是沒有用的副產品(提煉時所產生),有時候能賣到兩分錢。賣不掉的時候,就趁著黑夜倒入河裡。 P1-16

石油的濫觴要歸功於一八五四年的一位紐約律師比塞(George Bissell) 與當時紐海芬的銀行總裁詹姆斯‧湯生(James Townsend),他們深信一種名為「石頭油」(Rock oil)的物質將有輝煌的遠景,因為當時的照明幾乎都是動物油脂,有錢人則是用抹香鯨油(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挪威等等國家還有保持捕鯨這一項殘忍的活動,但話說回來人類的進步史上充滿這樣血腥的事件多的不勝枚舉.....),當時除了照明的迫切需要,機器生產方面也要求比豬油更有效的潤滑劑。

當時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產油國,除了內銷也想辦法外銷但是就當全世界等待美國的「新光明」,美國卻運不出輸往歐洲第一批油貨,因為水手們都擔心載了蠟油的貨船會爆炸起火。直到一八六一年,一家費城公司把一批船員灌醉送上船,才把第一批貨安全送到倫敦。

本書中也介紹了諾貝爾獎的創辦人:阿弗烈‧諾貝爾,很難想像阿弗烈‧諾貝爾跟石油有什麼關係吧!其實諾貝爾有三兄弟,依序是:羅伯‧諾貝爾(Robert Nobel)、路德威‧諾貝爾(Ludwig Nobel)過來就是三子阿弗烈‧諾貝爾(Alfred Nobel),大哥羅伯‧諾貝爾經商常常失敗最後回到二弟路德威‧諾貝爾身邊工作,路德威‧諾貝爾靠軍火市場賺了不少錢,當時又得到一紙為俄羅斯政府製造步槍的合約,路德威給了兩萬五千盧布請大哥羅伯去找製槍托的木材供源,結果羅伯卻買了一個了煉油廠,誤打誤撞卻搞得有聲有色,但就在一八八八年時路德威在法國心臟病過世,當時的歐洲把路德威跟阿弗烈搞錯了,於是阿弗烈讀到自己的訃聞,也發現報紙把他稱作「火藥大王」,蓋棺論定他是憑發現殺人的方法而致富的死亡販子。阿弗烈因為慚愧而省思,終至改寫了遺囑,設立了造福於後世的諾貝爾獎。P41

第二次大戰石油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九四一年的12月7日發生了舉世震驚「偷襲珍珠港」事件,當時的代號就是虎‧虎‧虎(電影也拍了用的也是 虎虎虎 ),日本偷襲珍珠港無非是想牽制美國太平洋艦隊讓在南亞的軍事行動得以順利,因為當時日本已沒有石油必須佔領南洋群島奪取油田。偷襲珍珠港雖然成功但是卻犯下嚴重的錯誤,就是沒有把當時在珍珠港的儲油破壞,當時的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Chester Nimitz)說:「珍珠港事件爆發的時候,艦隊的用油全部都在地面上的油槽裡。我們放了大約四百二十五萬桶油,全部都是用點五口徑的子彈就能破壞的。日本人若是破壞了儲油,戰爭可能就要再延長兩年了」,(關於這一個部分為什麼日軍沒有破壞油槽可以參考「突襲軍事雜誌」2008.12月號有詳盡的說明)

除了日本有資源上面的問題急需解決,德國方面也是。

德國於一九三九年9月對波蘭發動軍事行動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史學也稱這一天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日),但是德國本身嚴重缺乏天然資源(這部分可以看看 李德哈特 B.H Liddell Hart 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上中下) 麥田出版 有非常詳盡的介紹,愛看戰史的人不能錯過,強烈推薦....),所以在閃電戰後撕毀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對俄羅斯發動攻勢,也就是常聽到的「東線戰爭」為了就是高加索的油田。電影「大敵當前」 -裘德諾主演- 就是在德國往高加索油田邁進時,打到一個名為「史達林格勒」的小鎮所發生的故事,因為小鎮的名字跟當時的領導人史達林音同,故為了面子無論如何都要守住(還真無聊...強人腦袋真的不知道在想什麼...這邊順道一提 史達林死後因為政爭曾被赫魯雪夫鞭屍....)。

德國石油缺乏的嚴重可從有名的戰將隆美爾口中證實,他曾說:「戰役在發射第一枚槍彈之前,就已經由後勤部隊決定了勝負。」他在阿拉敏第二次戰役之後,曾寫信給妻子說:「汽油不足!真令人想哭。」

歐洲戰事嚴格來說在一九四四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後可謂敲醒了納粹的喪鐘(當中還有很多有名的戰史、戰役像市場花園、突出部之役....等等,但大體上可以說是風中殘燭),反觀另一頭的太平洋戰事的日本卻因為武士道的精神依舊頑強抵抗,日本在史上有名的一九四四年10月「雷伊泰灣之役」(Leyte Gulf) 之後可以說真的沒有多餘的石油了。當時的海軍參謀長豐田曾說:「如果我們輸了菲律賓這一仗,就算是艦隊保全了,向南的航線將完全切斷。艦隊回日本就取不到燃料,若是停留在南部海域,又取不到彈藥武器補給。因此,為了保住艦隊而使菲律賓失守是毫無意義的。」三天後的雷伊泰灣之役日本大敗,日本開始使用新武器----「神風隊」,擊沉美國一艘航空母艦或戰艦,需要8架轟炸機和16架戰鬥機,何不只用一至三名神風隊自殺飛機來達成相同的任務呢?況且,墜下的飛機能造成更大破壞,而且這些神風自殺隊只去不回,也節省一半燃料。

本書縱貫商業、軍事、政治是一本很棒的書籍,讓人深省也讓人莞爾,在此推薦希望有機會當你看到這一本書時可以停下來翻翻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