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好書推薦:帝國的壞脾氣

















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戊午年,九月十六日在順天鄉試揭榜揭出一樁驚天動地的大案

順天府為現在的北京城,常言道天子腳下指的就是這一個繁華的大城市,也因此每年的鄉試就會發生大大小小的問題,原因無他,順天府中舉的名額最多,比例遠高於全國其他地區,所以很多考生都會找門路前來順天應試,於是順天鄉試發生的問題就特別多,像是冒籍、落榜考生無理取鬧的小案子,但是這一年的發生的問題卻是驚天動地,因為有人檢舉,高中鄉試第七名的舉人平齡是京城四九城裡著名的戲子。按大清律:娼妓、戲子、乞丐、皂吏等人不得參加科舉。這平齡不僅參加了,而且被人舉發考試當天他還登台演出。身分不合、人未入試那這"高中"是怎麼中的呢?

事情鬧到十月初七,御史孟傳金上奏咸豐皇帝,奏請立案審查,奏章中指出問題的癥結在於平齡的身分與他的試卷有竄改痕跡。科舉國家取才之大事,關係國本,年輕的咸豐皇帝拿到奏摺後勃然大怒,當時他正想嚴查官場腐敗,遂下令由怡親王載垣等人組合專案組全力調查。

戊午順天鄉試,考生超過1000人,錄取300名舉人,主考官是柏葰。柏葰,蒙古正藍旗人,歷任刑部侍郎、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協辦學士等職,在朝中勢力枝繁葉茂,也是一派領袖。63歲一年被欽點為主考官,此一指派是皇帝的恩賜。弊案尚未爆發時,咸豐皇帝還因整個科舉考試可順利完成,認為柏葰勞苦功高幾天後又任命柏葰為文淵閣大學士,可見咸豐皇帝對柏葰的賞識。案子爆發後,咸豐還專門告訴柏葰在調查未水落石出前,不必擔心,是否有舞弊自有公論,為了避免非議,這段時間請柏葰不用入朝覲見。

專案小組很快就查明平齡並非戲子,只是一名高級的戲迷偶爾登台演出,完全有資格參與科舉考試。平齡的身分沒查出問題來,試卷卻查出了大問題。

科舉考生的的試卷分為"朱卷"與"墨卷"。"墨卷"是考生用墨筆寫的原始試卷,北宋為了防止考官以字跡舞弊,發明了一連串的防弊措施:密封、糊名、等等制度,考生上交原始試卷後,工作人員再將考生姓名糊起來,由專人在用紅筆謄寫一份,稱為"朱卷"。簡單來說墨卷與朱卷必須一致,謄寫後還有一道手續稱為"對讀",官府會安排他人專門核對墨卷與朱卷是否一致。

平齡的墨卷和朱卷就不一致,墨卷上有七處錯別字,朱卷上都被修正。七處錯別字可見水平很一般,怎麼還可以中舉?再者,這錯別字又是誰改的呢?
專案小組緊抓這問題不放,審問了相關人等,包括:謄寫人員、對讀人員在內所有工作人員,又詢問了同考官(協助正副考官的考場宮員,一般人數眾多)。負責平齡的同考官即翰林院編修鄒石麟,他承認平齡的朱卷是他所改。鄒石麟以為平齡的錯別字是謄寫人員的筆誤所以自行修改,並表示自己不認識平齡。事發至今,當事人平齡早已被革去舉人的身分,關入獄中,專案小組本想去審問平齡,不料獄方告知平齡不知何故暴斃於牢中。

好了基本的事實都查了出來,專案小組上報咸豐皇帝於是鄒石麟被革了職,主考官柏葰給予罰俸一年處理。本已事至此已完結但是沒想到卻引發更大的風暴。

事後不久,咸豐越想越不對勁,感覺今年的科舉好像還有什麼問題,只是沒有人發現被藏在裡頭。於是下令對本場所有試卷進行"磨勘",所謂的"磨勘"就是放榜後對所有中舉的試卷進行複核檢查,看是否有什麼問題被遺漏。道光年間"磨勘"變成一個例行公事,很多官員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都沒有進行,反正皇榜都放了有沒有"磨勘"根本不重要了。所以到了咸豐年間,幾乎沒有人在進行"磨勘"這道程序。

中舉的300份試卷中"磨勘"出一個觸目驚心的結果。

多達50份試卷出了問題占了總數的1/6。這其中有38份試卷跟平齡一樣,錯別字連篇外還存在一些知識上的謬誤;另外12份試卷除了上述兩個問題外,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朱卷都被人修改過。同時專案人員還發現有些考生第一場與第二場考試的質量有天壤之別,第一場文筆不通到了第二場卻文采飛揚。是第二場的試卷彌補了第一場的不足中了舉?還是有兩個不同的人在考試?

咸豐龍顏大怒,有人敢在自己眼皮下舞弊,還這樣明目張膽、肆無忌憚,立即將柏葰革職,在家候審,順天科舉不再以單一個案調查,而是徹查整場考試的舞弊情況。

戊午順天鄉試的重重黑幕,是從名列第238名的中榜舉人羅鴻繹身上打開缺口的。

羅鴻繹的文才平庸,卻得到考官的一致好評,顯然其中存在蹊蹺。抓羅鴻繹審問,羅鴻繹照實招了,供出了"遞條子"舞弊的實情,並牽扯到主考官柏葰,構成了本次科舉舞弊的主要案情。何謂"遞條子"?就是科舉舞弊的專業名詞,全稱"關節條子",上面寫明作弊者與考官約訂的試卷上的記號(一般是說明在某處用某些字眼),請考官在閱卷時留意,如果看到條子上的記號就要錄取該份卷子的考生。當然,條子上也必須註明作弊者承諾給考官的事後"辛苦費"。道光、咸豐年間,科考尚未開始,官場上的"條子"就滿天飛了。考生們四處托關係找門路,有得繞上好幾道關係,想方設法要讓考官接受"條子"。於是「考生以遞不上條子為憾,考官也以收不到條子為恥」,彷彿能收到條子就能正明自身的身價,收到條子越來越多就表示自己聲望越來越高。所以,條子風靡考場內外,真正"裸考"的考生反而成為另類。甚至最後有些考官還故意向中意的考生索取條子,收為門生,拉幫結派。

收羅鴻繹條子的就是同考官浦安

浦安收下條子就心裡有數了,閱卷時發現有一處記號吻合,文章普通還是給上了不錯的評語「氣盛言宜,孟藝尤佳」,直接推薦給主考官柏葰,柏葰看完卷子後發現水平普通暫列候補名單。浦安得知後急了,畢竟收人條子沒有把事辦好將來名聲傳了出去怎生得了,以後不就落人辦事不牢的口實嗎?正在想對策時,突然想到柏葰有一名僕役靳祥,靳祥長年服侍柏葰,是其心腹,即使科舉大事依然將靳祥帶在身邊。浦安私下拉住靳祥說明原委,誠懇態度的哀求靳祥幫忙,靳祥一名僕役居然被朝廷宮員懇求當下虛榮心大作,即向柏葰建言,說浦安推荐了一份試卷,是否考慮錄取,不然有傷老爺跟同僚間的關係。柏葰覺得靳祥所言不差,於是把羅鴻繹列入中舉的末尾名單中。

事情查明後,刑部照章辦事,革去了羅鴻繹舉人的身份,浦安革職大入大牢,靳祥被捕後不久在大牢中死了。

案子最大的問題是該如何處理柏葰

柏葰除了負有領導責任外,最主要的罪證是收了羅鴻繹的賄款雖然金額很小,柏葰也看不上這點小錢,他對專案人員的解釋是「向系如此,隨即收下」,白話一點就是說:這事情一項都是如此,也沒想太多就把錢收下來了。柏葰的回答可見當時科舉考場有多麼的黑暗,柏葰對於違法的舞弊行為已經習以為常了,最後柏葰落得人頭落地的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